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户外常识 > 正文

第七单元必背知识点清单

类别:户外常识 日期:2020-6-2 21:55:38 人气: 来源:

  属鸡的今年多大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要让燃烧发生,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改变,我们可以说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着火点。

  4.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燃烧的条件。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加压时将液体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空气的作用;

  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7.档案、图书、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因为它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

  9.由于电线老化短而起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水能导电,容易导致触电和短。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关闭电源,然后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10.火灾时可采取如下自救措施: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防止燃烧产生的烟尘被吸入体内;蹲下靠近地面,因为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蹲下靠近地面是为了避免吸入烟气和毒气;沿墙壁穿过烟火区可以有效防止逃离时迷,并且背靠墙壁给人以安全感,不至于使人惊慌;应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②不能打开迎火门窗。因为打开迎火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正确的做法是:关紧迎火门窗,用湿毛巾、湿布等塞住门缝,不停用水淋透房间,房间,等待救援。③如果身上着火,应赶紧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1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13.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要“严禁烟火”等字样和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

  14.如果自己或邻居家中煤气或天然气泄漏了,应按如下方法处理:①切断气源。②严禁火,严禁在室内各种电器设备,如开灯、打电话开电扇、开抽油烟机等。③通风换气。应该及时打开门窗,切忌排气扇,以免引燃室内混合气体,造成爆炸。④不能迅速脱下化纤服装,以免由于静电产生火花引起爆炸。⑤如果发现邻居家有燃气泄漏,不允许按门铃,应敲门告知。⑥、到室外拨打当地燃气抢修报警电线。

  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的能量变化。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有些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如CaO+ H2O=Ca(OH)2Mg+ 2HCl= MgCl2+ H2↑;有些反应则是吸收热量的,如CO2+C=高温2CO。

  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人类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作如下重要用途:①生活燃料的使用;②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和发射火箭等;③利用爆炸开矿采煤、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①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2)和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为无害物质;(3)使用无铅汽油,含铅物质排放;(4)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

  2H2+ O2=点燃2H2O,氢气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两倍多,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它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和化学电源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关键词:户外知识必备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武汉旅游-武汉旅游,武汉景点,武汉旅游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