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路线规划 > 正文

清除“拦路虎”跨越发展再起航

类别:路线规划 日期:2016-10-2 19:04:59 人气: 来源: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伍晓阳、吉哲鹏

  七彩云南,风情别样,风情多样。

  但基本省情依旧: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到2013年底,全省仍有91个县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73个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为最多。

  “云南仍然是西部欠发达、后发展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不少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话语响亮:“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攻坚”“争当国家向西开放排头兵”“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稳增长”“打赢改革攻坚战”。深化改革元年,云南改革发展“路线图”脉络清晰: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打基础,兴产业,促开放,推动跨越发展。

  跨越,再次起航。前行的基础更加厚实,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云南,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横下一条心,交通大改观

  深秋,横断山高处已寒意阵阵。滇西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6公里多长的隧道,总投资达6亿多元。

  随着这条隧道于今年年底正式通车,独龙族群众聚居的贡山县独龙江乡将从此告别每年有半年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独龙族群众从此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又一个兄弟民族赶了上来”。

  独龙江隧道只是云南大干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放眼云岭土地,从公路到铁路,从机场到水运,一场力度空前的交通基础设施战役已经打响。

  “横断山,路难行”。由于历史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云南的交通基础历史欠债很大,成为云南加快发展、全面小康的“拦路虎”和最大瓶颈。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交通既是经济的动脉,也是稳增长、利当前、促长远的强劲动力”,以抓铁有痕、作风过硬而广为人知的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阐释:攻坚克难,横下一条心实现全省交通基设施的全面提升。

  2013年5月,云南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攻坚正式启动:

  科学规划,综合布局。完成了对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水陆空”总体规划,农村、城市综合布局,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与水运相互衔接的综合立体现代交通发展体系方案。

  扶贫攻坚,消除“短板”。结合对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的扶贫攻坚,突出重点,对整县、整乡、整村精准发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逐一消除“断头路”“瓶颈路”,打通交通“孤岛”。

  整合力量,建设提速。一年多来,全省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500多亿元,一批群众期盼多年的“民生路”“致富路”“开放路”如期建成。年到岁末,铁路建设再传喜讯,投资400多亿元的玉磨铁路和100多亿元的祥临铁路获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努力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董祖祥是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茶农。作为经营有机茶园的大户,他的6吨多有机茶全部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每公斤价格近300元,是国内市场价格的2倍多。有机让董祖祥收获了好价钱。

  像董祖祥一样,“生态”正在成为云南省农产品占领市场的“杀手锏”。截至目前,云南省已产生了7个产量全国第一的农产品。

  农业的异军突起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侧影。云南决策者认识到,云南的短板在产业,潜力也在产业。“突出产业兴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李纪恒在多个场合强调。

  面对空前困难的稳增长压力,云南省委统筹布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组织了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整体提出了以工业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

  “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正是彩云之南的强劲旋律和亮丽色彩。

  打造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千亿元新兴产业,做大产业增量,通过新兴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产业链打造,“拉通”一、二、三产业打造“大产业”。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旅游、大制造、大服务等“五大产业集群”,构建完整产业链,推进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到2020年,每个产业的销售收入均要达到万亿元以上。

  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立足旅游强省建设,部署了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乡村建设和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方案,打造云南旅游升级版。“目标是跨越,实质是转型升级,路径是融合发展。”云南省旅发委主任段跃庆说。

  以“绿色”为底色打造绿色产业。“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创新驱动转型。加强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

  “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制定煤炭、钢铁、水泥、铁合金、有色金属、焦炭等年度淘汰落后产能方案,将目标责任具体落实到企业。依法关停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安全是前提。我们不要煤炭生产大省的‘帽子’,决不背煤炭产量的包袱。”云南省政府领导在煤炭安全生产会议上强调。云南省已全部关停了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炭企业,并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

  稳增长也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契机”。密切跟踪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出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16条措施。

  争当中国向西开放排头兵

  在今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一份“成绩单”引人关注:一至三季度,云南省进出口总额205.3亿美元,进出口增幅均位列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开放,正在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云南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结合部,是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起点和“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云南决策者如是定位:“我国沿边开放新高地,国家向西开放的排头兵”。

  云南开放的步伐沉稳而坚定:

  构筑我国沿边开放互联互通新枢纽。加快推进通往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形成放射线、网络化交通布局,早日建成连接内外、通江达海、沟通两洋的综合交通体系,让大交通促进大合作、支撑大流通、引领大发展、推动大繁荣。

  建设我国承接重大产业转移新基地。以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磨憨、河口、临沧等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为载体,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打造开放交流合作新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引导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由进出口向“走出去”延伸,并探索推动中国—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区域各国开展对话交流、经贸合作、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构建我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新窗口。推进同东南亚、南亚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与周边华侨华人的联系,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

  探索沿边开放政策创新试验区。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力推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和瑞丽次区域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

  “连接内外、通江达海、沟通两洋、八面来风”,李纪恒这样描述着云南的开放明天。

  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突破口

  资金筹集、征地拆迁是大项目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土地被征后农民“失去生产生活保障”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玉溪市创新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变一次性补偿为“土地作价入股”,受到了被征地农民的普遍欢迎。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保护了,但保护区内群众却为生态所困:发展受限,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成为“生态孤岛”。

  借鉴国际理念,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探索了国家公园建设路径,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云南成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尝螃蟹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甫一结束,云南省及时成立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8个专项小组,聚力推进改革。

  各项改革措施渐次推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推进‘三公’经费管理公开和财政预决算公开”、“制订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源源的市场活力得到激发,一个个前进中的“拦路虎”被消除。在全面改革的号角声中,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劲。

  梳理改革元年的“云南表现”,三个“维度”令人侧目:

  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优先推出和实施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关系全局、条件成熟的关键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市场活力。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作为“当头炮”,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公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为认缴登记制。启动实施国有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配套完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5次会议,整体推出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的方案和意见。

  “改革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也是促进发展的根本之策。我们要全力打好打赢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李纪恒表示。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武汉旅游-武汉旅游,武汉景点,武汉旅游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